硬笔书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姿态风靡神州大地,席卷全国。从1982年举办的首届青年钢笔书法大赛算起至今也有二十余载,硬书在创作、理论领域均有长足的进步,发展很快,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硬笔书法在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创作内容与形式的单调淡薄,文化品位的丧失等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不甚协调。鉴于此,笔者今就文化对硬笔书法的渗透问题作一些浅探,旨在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文化对硬书创作的渗透。
硬书创作在日趋成熟之今天,规范、细腻、严谨、整饬等特征表现出硬书创作朝着更加统一、更加相似的路上迈进。假如将“张三”和“李四”作品名字掩上摆在一起,让人很难分辩出谁是张三,谁是李四。此乃硬书创作审美取向,表现内容与方式的趋于稳定,雷同在起主导作。硬书创作内容清一色“唐诗”、“宋词”、“元曲”相似无儿之表现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书家创作情感的寄寓,创作潜力的发挥。有什么方法可以挣脱此种困惑与包围呢?笔者认为宜重视文化对硬书创作的渗透作用,应选择好表现内容。创作内容除了散文、名言警句,还应该是“发古人未发、写古人未写”之东西。自作诗词便是最能显示自我格调,提升作品艺术含金量的表现载体。北宋著名散文大家苏东坡就是一位“诗书台璧”式的人物,是因为他的书法中真正体现了“发自己所思,想自己所想”之妙语文章。老是抄抄录录,千人一面,表现与抒情的空间自然也就狭隘多了。而真正的大家因为书写内容没有重复,自由挥洒,不受旧有及其它风格束缚影响,反而诗随书生、书随诗发,相得益彰自然流露。历代佳作不正是这样产生的吗?被誉为书坛三巨头的启功、沈鹏、王学仲哪一位不是饱学之士、诗人。他们的书法作品大多为自作诗词。又观当今硬坛,沈鸿根、卢前等诗书皆有高品格、高品位,不正如此吗?当然,积累绝非一日之功,要靠平时积累才行。
●二、文化对硬书教育的渗透。
当代硬书教育普及、深入、独特而显具魅力,与传统书法教育相互争辉,相互融汇,各呈其妍。全国各地青少年宫、少儿艺术培训班等均已开设硬书教学课程,引导学生激发兴趣,锻炼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硬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成效等方面存在着单一,零散,不统一规范,不成气候之情况,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影响了硬书事业的发展与深入,硬书教学过程中文化对硬书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条线贯穿其中,亦促进硬书内在本质的有律(规律)可循。
硬书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挖掘探索:
1、表现材料、工具的文化知识。如硬书笔、墨,纸的文化知识,简单的装饰知识等以及传统书法笔、墨、纸、砚的了解应用等。
2、艺术表现技法的知识。硬书用笔、结构、章法、临摹、创作等。
3、书法史的知识了解。包括历代名家名作,创作背景年代,书法审美特征等文化知识,尤其是应该了解当代硬笔书法家的表现风格及代表作品等。
4、文学知识。尤其对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应用等清楚了解。明白硬书起源于殷商甲骨文时期,甲骨文体乃书法之母体,硬笔应早于毛笔书法。
5、姐妹艺术的综合知识。对美术、绘画、篆刻、文学,音乐、舞蹈等有广泛的认识基础和掌握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老师受带着一连串提问让学生学会“培养独立思考”、“带着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认知意志和决心。比如以《兰亭序》为例,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此仅供参考)
l、王羲之出生生活在哪个时代他当过什么官?
2、王羲之于哪年哪月哪日同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一起流觞曲水、吟唱作诗?吟唱了什么词赋?内容之大致意思?
3、《兰亭序》中有多少个“之”字,相同的字有多少个?它们各有什么变化?
4、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有什么代表作品流传于世,你现收集到他的哪些作品字帖?是哪个时期作品?他们大体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带着老师的提问,学生会很想知道答案结果,便上图书馆、上书店查找相关书籍获取资料,不仅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获取大量文化知识,而且更加激发他们对书家“英雄”的景仰崇拜之情,继而激发爱祖国,爱艺术、爱社会之激情,为祖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三、文化对硬书理论的渗透。
知识乃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化在硬书教育、硬书创作渗透中注人生机与活力,进步与繁荣,必将掀起硬书理论的全面提升和深层战略思考,硬书理论起步较晚,发展迟缓。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加之此届已满四届),为硬书理论提供了广阔的讨论土壤和生存空间,为硬书理论学科的早日建构推波助澜,作出了卓有成效有目共睹的贡献。硬书理论已显现出积极、浓烈的发展苗头,并渐渐形成一支富有活力、年青、知识丰富的理论研究队伍。但是,硬书理论的研究还算初步探索阶段,如何向纵深方向,深层次发展呢?文化对硬书理论的渗透起着至关莺要的作用。
理论是未来的先导。传统理论博大精深,在用笔、用墨、技法、审美诸领域均已建立起较为丰富内涵、完善的体系;硬书理论对传统文化理应有倾向力,挖掘收集、借鉴吸收,无疑对硬书理论发展功莫大焉!硬书除了对技法,结体,审美一系列地借鉴外,应纵揽中国历代书法史、发展史、审美史等,多角度、多思维、多方法地比较研究,寻找文化对硬书渗透作用后“基因”,组建硬书理论的新“肌体”。
文化对硬书理论的渗透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在浓厚的文化底蕴中辩析思考,综合借鉴,争取标立硬书理论新天地,可以从下面几点考虑:
l、传统书法史的发展过程对硬书的关系和影响;
2、传统优秀论著《书谱》在论述内容,论述风格、论述成绩对硬书理论的启示;
3、历代书法家、批评家对当代硬书理论的批评方向,构想以及风格之影响与借鉴可取之处;
4、当代书坛理论论著对硬书理论的思考;当代硬书理论的时代特征研究内容规律等;
5、历代绘画理论、美术理论、篆刻理论对硬书理论的借鉴与吸收、充实与完善:
●四、文化对硬书装裱的渗透。
硬书装裱突出时代精神特征,文化品位及个人风格,除了向传统文化“取经”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装裱方式方法。比如现在发表于一些报刊杂志上及一些赛事中表现出这样一种文化渗透后装裱印章“活用”之现象,使作品锦上添花。一幅作品里印章繁多,有的达到十余枚,少则也有三四枚;而来观照传传统书法经典.作品印章虽繁而不乱不杂,是那么地和谐,那么地自然,与硬书比较,硬书似乎略逊一筹。“自然表现”,表现得就不是那么地自然协调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硬书装裱缺乏较为深厚的文化氛围,继承传接的不足,导致了硬书所表现出传统装裱内涵迥异的品质来。创作者对装裱知识实践的不重视,“重创作轻装裱”心态普遍存在,因此,硬书装裱就面临亟待提高重视解决的口程了。可以从以下付诸行动:
1、对传统装裱知识的实践与认识;
2、当今高科技给硬书装饰装裱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增加硬书装裱新,奇、雅手段的研究,找寻适合硬书富有传统内涵而具时代特征的装裱的方式方法,为硬书艺术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原载《中国钢笔书法》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