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国书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 > > 正文

书法的雅与俗 (作者: 任波涛)

2020-04-20 15:56:08 来源: 中国书法网 点击: 0次

 

书法的雅与俗 (作者: 任波涛)

 

书法的雅与俗

书法是精神创作。古代文人在生活之余,有了表达自己独特情感的条件和能力,就开始泼墨挥毫信手“涂鸦”。尤其是宋代,文人尚意,书画之事显得轻松随意,成为茶余饭后的一种娱乐消遣。今天时代不同了,书法艺术受到空前重视,各种展览、笔会活动层出不穷,书法作品也让人目不暇接,其风格或粗犷豪放、或清新典雅、或遒劲庄严,不一而足,雅俗共赏。

书法的雅与俗 (作者: 任波涛)

 

何为“雅”?可理解为正统,高尚,不粗糙。何为“俗”?可理解为通俗、平淡或者庸俗。先说书法中的“雅”。一个喜欢书法的人,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把读帖临帖的功夫做足了,并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精神境界,做到专业技法、文化修养与人格魅力并进,所创作的书法作品自然会格调高雅,气息不俗。

也就是说,要创作出高雅的书法作品,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是继承传统。这就要求多临古人经典字帖,经年反复揣摩,同时多读书法理论书籍,不断提高认知和鉴赏能力,用经典提升审美意趣,用理论指导实践操作。

其次是加强文化修养。文化不仅指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知识,还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方面知识。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从其他领域获得的知识,常对书法有启迪借鉴作用,正如苏轼所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历代书法家基本都是文化大家,王羲之、柳公权、苏东坡、赵孟頫、于右任、启功等,他们不但字写得好,在文学等领域也多有建树。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多读书 ,书法作品才会具有人文气息和书卷气。

书法的雅与俗 (作者: 任波涛)

 

第三是健全人格。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书法艺术要达到高层次阶段,不是比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古人就有“人品乃书品”、“作字先做人”的说法。历代文人墨客评价王羲之的字:“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颜真卿的字结体宽博而气度恢弘,这种风格体现了大唐帝国的繁荣景象,亦与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柳公权也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可见,书法之事,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既要心胸开阔,眼界宽广,又要做人正直、乐观向上。只有人格完善,精神境界不断升华,书法作品才能呈现出高雅之气。

书法的雅与俗 (作者: 任波涛)

 

再说书法中的“俗”。有人学书法,开始时学楷书,楷书没写几天,又学行书,行书没写好,又学篆书,篆书也没有写好,又开始学草书等,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于是到处哗众取宠,抢人眼球,拿起笔随意涂抹;有的边喊叫边写;有的干脆倒立着写;还有的甚至双手拿笔、两鼻孔插笔同时进行等等。这样,书法就成了杂耍,文化坠入江湖,不文不白,成了俗物,令人生厌。还有一些书者,的确临了一段时间帖,写的字风格乖巧、甜美。古人云:“书如佳酒不宜甜”,艺术要有抒情性,甜了、巧了、腻了,就难受,是媚俗。还有一些人,写了几十年,照猫画虎,墨守成规,平庸无特点,少悟性,没个性,无灵魂,缺精神魅力,亦是俗品。当然也有些作品,艺术价值不高,虽被学术界看做俗品,但却易被大众接受。

书法的雅与俗 (作者: 任波涛)

 

说了半天,到底雅好还是俗好?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活在世上,吃人间百味五谷杂粮,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艺术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作品太雅,曲高和寡,难有知音;太俗,没有品味,不招人待见。在这个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时代,我想,以雅为主,可以雅俗共赏,让作品既有品味,又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