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中国书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 > > 正文

王复畊︱海岳风华—当代书坛代表书家学术研究观摩展

2020-11-05 08:30:45 来源: 中国书法网 点击: 0次

 

展览前言

当代书法创作以现代考古学和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空前丰富多样的文字、书法历史遗产为借鉴,以立足当代、根植传统、继承创新为宗旨,以艺术本体的完全独立和主体艺术创造的空前自觉为内在依据,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碑帖并重、碑帖兼融基础上的多元化格局,并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势,为包括书法在内的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空前优越的时代条件。在学院书法教育的普及和全民书法的热潮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书法家,他们经过多年的砥砺与探索,在各自的创作领域已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学术特征,有着良好的学术视野和创作能力,这些书法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当代书法的较高水平,同时也是当下中国艺术生态的样本,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已经或将成为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中坚力量和代表书家。但是从书斋到市场,书法家的身份转换和场域转换,面临多重挑战,个人作品风格的延续展开如何进入公众视野得到市场更加普遍的认可和广泛传播;如何有效地抵御当前低迷的艺术市场状况,去开辟新的学术和市场关注点。这是书法家面前不容回避的必答题。
基于此,北京时代丹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机构共同举办“海岳风华——当代书坛代表书家学术研究观摩展暨VR新媒体展”系列活动,旨在借力网络新媒体打通书法家与社会艺术生态之间传播壁垒,推出一批当代书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书法家,展现书法前沿探索者的心象书风。
本次书画展将以3DVR和线上展览的方式呈现,通过大数据技术,联合全国近百家线上新媒体,全方位呈现展览相关内容,全景式还原现场体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打造出足不出户、永不落幕的线上展览。参与展览刊登发布的有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新浪艺术、腾讯艺术等近百家主流艺术媒体及门户网站,较之线下展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持久,将成为永久在线的数字美术馆。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学术主持: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展标题字:刘洪彪(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王复畊
参展画家
王复耕,上海宝山人,1951年12月生,从小学习书法,取法晋唐、上溯汉魏,对北宋和晚明亦有涉猎。六十岁后别署老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第四至六届理事。
作品曾参加第三、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河南郑州国际书展、四川自贡国际书展、中外草书展、全国群众百幅优秀作品展、全国千人千作展。
曾获《杜康杯》东方书赛神品奖,作品被纳入《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作品集》、《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作品集》,出版有《王复耕书法作品集》。

作品欣赏
 
用一根线条去优雅舞动
施平

西方现代画家克利认为,绘画就是“用一根线条去散步”。比较而言,中国书法几乎是最具形象化“用线条去优雅舞动”的了。个中奥妙,但凡临池历练数十年者,当有首肯之意。
而草书艺术,尤其是今草或大草,其体势是最为典型的由步而舞,所谓“一笔书”称谓,说明了这点。古往今来的草书结构,无不具有优美的音乐样式美感。优秀的草书家正是利用草书便于抒情写意的特殊性,紧紧把握线条这一特定的抽象语汇,去传递并抒发自我审美的感受,或快乐或畅怀,或哽咽或悲凉。
“审美的根源在于感受力”(马尔库塞《现代美学析疑》)。可见,敏感的线条感受力是成就一个书家的前提,而一个卓然草书家的成就,全然离不开他运用线条“散步”以至优雅舞动的能力。稍作分析发现,“一笔书”的提法,强调了书法与绘画的不同:书法的线条关系具有鲜明的有序与确定性,必须得以一次完成,而绘画(特别是西画)的线条关系并非如此。后者如毕加索、马蒂斯、克利等绘画大师,可以自由地组织“线条”去散步,而张芝、怀素、张旭、黄庭坚、王铎、董其昌、于右任、林散之等古往今来草书大家却不能,因受到文字内容以及草书规则的制约。能难可贵的是,即便囿于限制和规则,他们的线条表现各自臻至一种自由美妙的境界,他们善于用线条在纸面上优雅散步或甚疾驰奔跑,因此成为历代书坛公认的大师。
观照当代书坛,长于草书表现而又能受世人服膺的书家,寥若晨星。这至少证明,这一艺术形式的难度系数之高。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王复耕先生草书创作水准,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王复耕先生各种书体兼能,而所特长尤为草书。就传统书学观念而言,草书属于帖牍一类,笔墨的微妙变化包括肌理效果,都可以非常直观地表现出来。古人有“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之说,准确地道出了草书的抒情特性与抽象的表现力。王复耕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他在书学领域锲而不舍的实践,极大地扩充了他的审美世界与表现才能。同时,敏锐的素质和洋溢的才情、个性气质等,也相当程度生发了他的草书感受力与理解力。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他草书创作的铺垫与资本,于其草书风格的形成也密切相关。“你发展的风格最终会是你的个性、经验,和你获得的所有知识的表现。”(内森*卡伯特)
王复耕先生草书所具有的个性气质,恰与他本人的性情气质十分吻合,那是一种敏捷迅疾,风樯阵马式的风格。这说明,成熟的王复耕先生草书法就表现这一客体和创作这一主体关系而言,已经达到了一致性。奔放、枯劲而密丽的线性,集中揭示了书家良好的草书悟性与深刻的审美洞察力。或许,其草书作品的局部之处,尚有不够精当妥帖的处理,在迅疾的手腕使转与笔墨润枯的和谐对比创作中,局部的疏漏偶还存在。但是,来自书家内在的精神气质的大草意兴所形成的特殊韵致美,又的确是极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的。通读《王复耕书法集》,至少可以列举《孟浩然诗“早寒有怀”》、《刘禹锡诗“秋词”》等中堂,以及《琴伴衣无》、《秋声寒色》、《守愚无事》联语等许多佳作来。这些草书作品,代表了王复耕先生的典型书写及创作风格,于奔突天骄的笔势“使转”中,表现了书家热烈放旷的情怀和丰富变化的生命感喟。
通俗说来,草书家大体分为两类。一是“酒神精神”为心理特征的“热投入型”草书家,如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者。另一是精通八法,妙于使转却善于理性控制的“冷处理型”草书家。如王铎等。前者的自觉与忘我,后者的理念与冷静,正好显示了不同草书家迥异的创作方法,势必影响到各自的书法风格表现。徐渭的浪漫主义,王铎的理性精神,都是以王羲之草书为准则的参照结果。如果没有王羲之今草的古典主义典范风格为坐标,书史的后继者们将失去应有的创作与批评凭依。一旦有了这个凭依的基准,那些不甘心作“书奴”的后来书家,便可以此为立足,驰骋才华、一任天机,或狂或狷,创作新异的美感。显然,王复耕先生的草书是靠近了徐渭等明人书风的一类,属于浪漫主义的风格。宣泄的满足有如“一笔书”,在这种“忘怀楷则”的意兴表现中,实现了自我创作的草书价值。“每有佳构,激情难抑,酣畅淋漓,恣意挥洒,墨与神会,笔同心合,由技入道,融古出新。”(《王复耕书法集*自述》)作者腕底“下笔风雨快”,正是在激情澎湃和对于笔触的敏感转换把握中迅速完成的。因而,其草书作品的笔势、字势以及章法,常有“出人意外”的惊异表现。
古人说:“诗有别才,非关学也”。我则以为,草书有别才,关于学,而又不止关于学也。草书三昧,总要在动态美表现中寓动静变化,或泉注或山安,有定质而无定形则是,如于右任草书即是。细观王复耕先生近作草书,鸾舞蛇惊、穷变求奇,以草为草,有风驰电擎之美。盖因他有草书别才也。
也许,真的只有草书最能体现庄禅与离骚精神。这个审美天地太宽阔、太具有吸引力。草书创作自身的“阳舒阴惨”的“本乎天地之心”与“取会风骚之意”,也即民族文化的整合哲学与美学意蕴,真是太精微、太玄奥了。如果说,在楷、行、隶、篆等书写领域,用线条去“散步”存在着相当困难,那么,在草书世界欲以线条实现“优雅散步”,则更不容易。因此,动态美的表现就成为了草书意境的重要特征。南北朝人谈论书画艺术,常有“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之说,鲜明地揭示了动态美的捕捉与表达之难度。而草书家们的创作价值,总是力图使个性化的动态美凝固在卷楮之上,予以图式化。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才识的现代草书家,面临的课题似尤艰难。重复或因袭传统的古典型草书样式,拟因不突显个性而意义不彰,而欲根植传统且实现创造自我之念,又何其难哉?
王复耕先生的书法实践,显示了自我创造念想的韧性之光,在草书领域,这种特性之张扬,表现得尤为强劲。仔细琢磨,他的笔墨实践优势,在于他长达半个多世纪不间断的临池与理论学习的互相促动。与之相熟的同道都知,他的笔墨悟性之深与理论思考之广,在当代书坛有口皆碑。几十年来,他从颜真卿《大字麻姑仙坛记》起步,遍临颜书楷书及行草书之后,又上溯北魏与汉隶诸碑,下逮明清乃至民国等优秀法帖,细心精临,反复思辨,为日后创作培植了深厚基础。与此同时,他又肯下苦功,时时研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孙过庭《书谱》与笪重光《书筏》等历代书法论著,于自身创作获益匪浅。他对于颜鲁公、孙过庭以及于右任等笔法章法的研究与不断深化理解,增强了其行草书实践的表现内涵与传统理悟。最为关键的是,王复耕先生的草书创作显露出他的良好素质、敏锐感觉,以及审美情趣,都散发出鲜明个性的光芒。那种强烈的创造力与感受力,在草书领域极富冲击力。而其近年常常面世的篆隶书作,锋芒凌厉,欹侧多姿,清劲可嘉,恰与他的见识、修养日厚相攸关。
注重矛盾对立的碰撞与互补兼容关系的处理,是王复耕先生草书创作的又一鲜明特点。期间,他在二维空间处置上极尽能事,探索营造大块面的黑白相间效果,或大聚大散、或大轻大重、抑或大干大湿、大疏大密。旁人初看,常以为草率或不经意为之,但仔细品察,方觉书写者蕴藏着几多思考和非凡匠心。那种追求沉凝坚厚、生拙朴辣与意态奇崛的美感,那种不同流俗的志向与不懈实践之精神,是当下书家最为宝贵的特质。
书法创作最令人向往之处,是笔下既有传统的脉络和影子,而又不全是,仿佛笔端若影若显古贤之人的用笔、章法以及创作意境等要素,而最显眼处,却是书家的自家语言和自家个性风采的真实流露。王复畊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着深厚传统功力,更有自己独特艺术风貌个性,且行且思且悟且有为的笔墨实践者。
王复畊先生的书法艺术是一个在生长中充实完美的动态过程。上世纪80年代,王复畊先生就以雄浑的楷书与行草书跃步书坛。尤其是在借至东方红书画社(朵云轩曾用名)工作近一年光景中,他如饥似渴学习,在浏览大量原作碑帖基础上创作的书作,引起李百忍、赵冷月等现当代著名书家的关注并积极肯定,誉其为“传统脉络清晰、讲究用笔技巧”。那段时期,王复畊先生几乎触及了历代主流真草篆隶碑帖,或原汁原味反复临摹,或展帖沉思理会,更多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与借鉴。比如,对于颜真卿行书《祭侄稿》,他不仅惟妙惟肖通临了几百遍,还广览《中国书法史》等典籍,了知颜真卿书写原稿的真实背景。由此,构筑在读书基础上的笔墨临习,既滋润了腕底,更丰富并开阔了眼界,开启了用脑子写字,以思考提高笔墨技巧的新征程。
半个多世纪不间断的笔墨实践,王复畊先生对书法艺术的领悟,逐渐加深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积存一些真正深刻的感觉。有了这些感觉,自我超越就会容易一些。” 即为其一。在越来越多的纸上笔墨“舞动”时,他试图不断创造性地“破坏”点什么,提醒自己必须对意识中的传统,进行有预谋的“破坏”,甚至不惜南辕北辙地颠覆一些已经存在,或自认为比较成熟的用笔规则,试图以打破平衡的方式来制造冲突和残缺,营造章法上的不平衡。尤为显著的是,在笔墨与视觉上寻找表达自我的形式和扩展有意义的内涵,以此倾诉对艺术的理解和生命的感悟。他曾说,我在悠久的历史和纷繁的当代之间徘徊和挣扎,一直努力探索笔墨运行的独特性和技术控制的难度,一面在空间和意趣上作种种实验,一面又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可以稍稍立足的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苦苦寻觅,遂萌生一种较为强烈的“无处插足”危机感,常常感觉在书法艺术的版图上无从立足。毕竟,历代先贤长江后浪推前浪式的努力与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优秀瑰宝。
然而,源自怀揣这种“无处插足”感觉的忧虑和笔墨实践的不满足,孕育了王复畊先生甘于付诸百倍努力的“纸上舞动”实践,以整体生命的全力投入,披荆斩棘,勇于进取。
近年来,自称“书坛老农”的王复畊先生,尝试真草篆隶四种字体的全面实践,尤其在行草书上用功最深,显现匠心独运的自我风格和炉火纯青的新境界,广受书界认同。共识是,他的笔力是强悍的,笔感是丰富的,笔性是兼凝练与纵放的。在我看来,当行草书写到了这份境地,是融汇了传统精华与现当代艺术使然,尤其是前者。王复耕先生对传统的涉猎、理解、把握,是丰富广泛且用心的,金石、碑帖、简帛以及不同时代的优秀书法,他尽可能采撷而来,学而用之,理解并融化为独特风格。由此,临《祭侄稿》《争座位》,而一变颜真卿的圆健浑脱,化为了个性化的方拙朴劲的笔意;临怀素《自叙帖》,在体现原帖圆润精熟的基本风貌中,又兼具自家笔墨的跌宕感;临《张迁》《石门颂》等汉隶诸碑,滋生出架构与结体张弛有度、笔势与线条凝重飘逸并重的美感。
艺术,当寂寞走到尽头时,往往就是灿烂呈现之时。年届七十,再出发!王复耕先生的书法艺术,仍然会给我们很多、很多的精彩期待。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